甚麼是索取者(Taker)、給予者(Giver)和適應者(Matcher)?

每個工作團隊的核心是人。 管理者需要了解每個人的特性,讓員工能在團隊中知道自己的定位和擅長的工作。
要了解每個人的特性,市面上有很多測試:HBDI 全腦分析、PRISM 腦圖、Lominger、16 型人格測試、價值觀測量表等等。這些測試在入職、培訓,甚至團建時候都能發揮作用,讓大家了解自己、了解如何和每一位同事相處。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和擅長的角色。
但要知道這些測試都不是完美的,有時候它們偏重分析性格而不是人的實際行為。
為了了解人的實際行為,沃頓商學院組織行為心理學教授 Adam Grant 分享了一個簡單卻嚴謹的研究。他把團隊成員做個分類。通過實驗觀察、歸納、總結,他認為一個團隊可以分成:索取者(Taker)、給予者(Giver),還有適應者(Matcher)。
在 TED 中,他解釋三類型人各自的的特徵、如何識別他們、以及一個團隊穩健發展最需要哪一類型的人。
Taker 是比較個人主義的。他們的世界就是關於 “你能夠幫助我什麼?”。
“Takers are self-serving in their interactions. It’s all about what can you do for me.”
Giver 是相反的。他們的世界就是關於 “我能夠幫你做什麼?”
“The opposite is a giver. It’s somebody who approaches most interactions by asking, “What can I do for you?””
Matcher 就是在兩者中間,就是平等交易,互不相欠。
“If you’re a matcher, you try to keep an even balance of give and take: quid pro quo — I’ll do something for you if you do something for me.”
Adam 進行很多的調研,發現如果公司有越多 giver 分享不同的知識、輔助同事,這些企業傾向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客戶滿意度、更低的員工離職率、更低的運營成本。
他提出三個方法讓上級支持 giver,讓公司變得更好:
1. 保護 giver
如果公司過多 taker 的時候,giver 會因過度幫助而倦怠(burnout),影響本質工作。領導者需要有良好的機制,保護他們不會失去幫助別人的熱情。
Adam 在此給了一個小 tips,就是 “5 分鐘幫忙” (five-minute favors)。給予者盡量做 5 分鐘以內能幫助別人的事情,比如找出一個文檔、給予小反饋、作為中間人把兩個互不相識的人連接起來等等。
一句話來說就是做一些 ”小事情,大價值“的幫助(small ways to add large value to other people’s lives.),助人之餘也防止自己 burnout。

2. 鼓勵求助的風氣
對於 giver 來說,幫助別人是他們的天性。如果不給他們幫助別人的機會,他們會很沮喪。
同時,他們也比較少求助於人。
企業可以慢慢建立一個「尋求幫助是很正常」的文化,讓 giver 有求助他人的勇氣。

3. 不招聘錯誤的人比招聘對的人重要
Adam 提出企業的招聘方法是不要招聘過多的 taker。
“如果給予者能帶來一倍的正能量,那索取者帶來的負面效應是正能量的2–3倍。”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 taker on a culture is usually double to triple the positive impact of a giver”
“一鍋老鼠屎可以壞一鍋粥,但一個好的雞蛋卻不會讓其他雞蛋好起來”
“one bad apple can spoil a barrel, but one good egg just does not make a dozen“
他覺得企業拒絕不合適的人比找到最合適的人更為重要。

Adam 還把 giver 和 taker 細分了四個維度。
總結就是 「難相處,不隨和的給予者」(Disagreeable Giver)為公司最有價值的員工。

聽到這裡相信你和我一樣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就是 HR 如何在短時間分辨出giver 和 taker?
Adam 分享了一些辨識 taker 的方法以供參考:
- 問那個人:有哪 4 個人是你從根本上幫助他們的職業發展?
“Can you give me the name of four people, who’s career you have fundamentally improved?”
Adam 說 taker 通常會說出比自己更要影響力的人。而 giver 通常是說出沒有什麼權力、不是從功利角度去選擇幫助的人。
2. 觀察他對社會地位比較低的人的態度也可以判斷他是不是索取者。
“…you can learn a lot about a character by watching how someone treats their restaurant server or their Uber driver.”
他寫的 《Give and Take: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是這場 TED 的深化版本,推薦大家看一下。
這個訪談也能讓大家了解更多 Adam 思考這個研究的方法和個人感想。
最後不得不吐槽一下此書在國內竟然翻譯為 《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讓人一看就誤以為是一本吹噓成功學的書。唉。